|
原本我認為是3D攝影機用了廣角鏡頭和拍攝較近的物體才會出屏,經(jīng)過研究和查找資料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8 K9 l" o8 R* i! m9 Y
出屏不出屏---------------------------是與拍攝的3D攝影機的兩個鏡頭間的距離有直接關(guān)系。: f' j* r/ h0 }& V, Q$ v. L: `2 E
% ~2 x$ b. Y+ s. x
我想這里每個人看了各種3D片都會有立體感很強和不強的感覺,那么立體感強不強就和拍攝者的設(shè)備有直接關(guān)系。人的兩眼平均間距約為55------65mm,而用這樣的距離來設(shè)定兩個鏡頭的記錄,那拍出來的影
片將是比較普通的立體感,要想讓遠處的物體(也就是100米以外的)也立體感強,那必須增大兩個鏡頭之間的距離,那就是超過100mm的間隔距離,我曾經(jīng)在《野性非洲》片中看到一臺用來拍攝此片3D攝影機,它的兩個鏡頭之間的距離遠遠超過100mm,所以此片的出屏率極高。而目前上市的
SONY第一臺3D攝像機的兩個鏡頭之間的距離為31mm ,結(jié)果拍出來的的3D片簡直就是2D的感覺,sony公司也知道這個情況,它主要是為了讓3D攝像機體積小,所以縮小了兩個鏡頭之間的距離。這個道理其實人人知道,雙眼距離產(chǎn)生立體,距離越小,立體感越小。+ |1 j y$ Z% I3 x( R' F
5 D: _# O+ @* r* f$ c" T" T
為此如果要買3D攝像機,就必須看此機兩個鏡頭之間的間隔距離,距離小的一定不要買。
, E; {7 d1 i( C8 D% s4 T
# y/ t8 q B8 L
最左邊是日常人眼觀看物體的情況, 要注意, 我們習慣上都會集中看一個主體, 需然是經(jīng)常變化, 不過一定如此, 所以, 兩只眼之間一定有一個夾角, 與主體之間構(gòu)成一個三角型;
中間部份, 是完全參照人眼的習慣擺放拍攝鏡頭的方法, 兩個鏡頭的距離一定會比人眼闊些, 視乎場景而定, 場面越大, 距離必需越大, 否則遠景便很容易變得沒立體感, 很明顯, 在電影上重播時, 由于兩個鏡頭都有一個夾角, 和主體構(gòu)成一個三角型, 結(jié)果就是主體特別清晰而重影特別少甚至沒有, 至于灰色的出屏區(qū), 留待最后面解釋;3 w* M. v$ g* d: D8 H
% v9 d! G& F' x, p
最右面部份, 是一些沒有經(jīng)驗的制作人所采取的方式, 兩個鏡頭只是分立, 各自采取90度擺放, 即是要在無限遠的一點構(gòu)成三角型, 這樣就跟我們抬頭望星的情況一樣, 雖然鏡頭會將主體的焦點調(diào)整好變得清晰, 但是兩個影像分立, 人眼很難順利憑大腦經(jīng)驗合成一個正常的影像, 結(jié)果是重影嚴重; 很多家庭用的立體相機或者攝像機都會使用這種形式, 不過會用軟件修正;! C4 O+ E& O* l8 t% S. ?/ I5 k, l
$ r( \. W: T; Y. _, _+ R' ~ ]$ v
至于出屏, 留意最下面的黑色線, 那是代表人眼/鏡頭的位置, 也就是屏幕平面的正常位置; 由于觀看影片時, 人眼跟屏幕是有一段距離的, 很明顯, 出屏就是要在拍攝鏡頭后方跟人眼之間顯示影像, 在日常觀察事物, 就等于是在人眼后方顯示物體, 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拍攝鏡頭可以利用人眼不能達成的方法處理, 就是利用不同的焦距, 拉長景深, 達到將屏幕線往前推的效果, 不需要移動鏡頭, 只要主體位于灰色區(qū)域內(nèi), 即是虛擬的屏幕線之前, 利用了大腦經(jīng)驗合并圖像就可以達到出屏效果;) E6 J D4 \' k6 s2 h b c# P
當然, 還有某些情況是需要利用電腦軟件加工才可以制成超捧的出屏效果的;) r F8 z6 ^+ f% j! C
所以, 按照以上的說法, 大家應該很清楚一點, 所謂立體電影, 不一定會有出屏效果的, 視乎制作吧, 但景深效果是必需的.! ?! z# E* P; u* q# H
# N) B- b" ~# s# m [
希望大家可以對立體效果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
|
上一篇: 電視上的分辨率和視頻上的視頻尺寸的區(qū)別下一篇: HDMI正確認識:高清的誤解與正解
|